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
麻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
国家药监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
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前身为1982年成立的麻醉生理研究室,由江苏省卫生厅及高教局联合批准。1997年经江苏省教委批准建设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,依托该实验室又先后获批建设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(2003,卫生厅),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(2008,科技厅)、江苏省麻醉临床研究中心(2014,科技厅)、麻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(2014,教育厅)、江苏省“科教强卫工程”麻醉临床医学中心(省市校共建)(2017,卫计委)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(2021,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)。
实验室在国内同专业领域内具有建设规模大(11000平方米)、设备投入多、技术平台先进、开放程度高的特点,建设有完善的麻醉与镇痛研究、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的技术平台。现有仪器设备原值8500余万元,实验室拥有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、膜片钳、质谱分析、基因芯片系统等大型仪器30余台。实验室围绕麻醉学领域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点、难点临床问题和重大基础科学问题,已组建15个课题组,凝练形成了2个稳定的研究方向:(1)疼痛及其相关神经精神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(2)全身麻醉与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脑机制及其干预研究。以上研究方向具有基础研究(理论创新)和临床应用(成果转化)相结合、多学科交叉和技术融合相结合、科研转化与企业诉求相结合的特点,具备形成转化医学研究模式。
实验室综合运用多种生命科学前沿技术,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麻醉学研究重大技术平台;通过基础研究团队、临床医学专家和研发企业开展的协同创新,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性的相关麻醉学理论和监测、治疗方法及产品,促进了临床麻醉诊疗水平的提高,保证了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和临床转归。目前实验室已成为国内麻醉学基础与临床研究、高端人才培养和聚集、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对外开放共享的重要基地,为促进区域医疗健康产业发展,突破我国麻醉学科发展瓶颈,缩小与国际前沿学科差距,建设国际一流麻醉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实验室现已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,年龄、学历、学缘结构合理,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。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、江苏省双创团队、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、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等9个。现有博士生导师13人,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27人,其中留学归国博士20名,国务院特殊津贴3人,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,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,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,江苏省特聘教授12人,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,江苏省杰出青年人才1人,江苏省"双创人才"2人,江苏省"333培养工程" 人才11人,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1 人,江苏省"六大高峰人才"培养对象11人,江苏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4人,优秀骨干教师8人,江苏省青年医学人才2人。
实验室整体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处于领先地位。近5年,实验室科研成果显著,在Nruron、Biological Psychiatry、Current Biology、PNAS、J Neurosci、Cell Report、Anesthesiology、Pain等国际著名SCI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。获得各级各类课题78项,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,省级课题36项。2012年“基于中脑奖赏通路多巴胺神经元异常适应性变化的疼痛-抑郁共病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”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。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,其中2010年张励才教授主持的“脑脊液-脑-脊髓途径痛与镇痛的形态学基础与分子机制”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实现了我校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的零突破;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、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(自然科学)二等奖1项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2项、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、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;获得授权专利39项,其中发明专利21项。关于“脑脊液诱导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”技术已经应用到临床治疗;“碳酸氢盐生理平衡液”的研发已与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开发。截至2021年9月,累计培养毕业麻醉学硕士研究生1479名,博士研究生71名,博士后人员12名。